12月27日下午,继首届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在2013年成功举办之后,邕城迎来了第二届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的回归。在位于德利AICC东盟国际文化广场的展厅里,138件当代艺术作品,薛松、朱发东、朱久洋、蔡青等中国当代艺术大咖及其代表作的亮相,让广西人再次领略到了当代艺术的魅力。此次双年展,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东盟文化公益基金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创办人罗荃担任策展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短短两年时间过去,本土艺术家已经小有成绩,作品占此次双年展作品的四成。
名声 广西的双年展粉丝不少
和第一届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一样,两年之后,第二届双年展也选择在岁末跟大家见面,并且会将持续到明年1月27日。今年的双年展,以“异流·同源”为主题,较之第一届,增加了更多的东盟元素,同时也展示了更多元的作品。
近年来,各种主题的“双年展”几乎成为了最能集中观赏艺术家作品的一种方式,“通过双年展的这种形式,可以把国内、国外的艺术家联系在一起。以前,双年展大都在一些一线城市举行,能在西南地区举行这样的展览,绝对是个大好事,让大家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常任秘书长贾方舟在开幕式上这样评价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
记者了解到,不少艺术家早在两年前就曾带着作品参加过第一届中国-东盟双年展,这次再来,他们希望能看到更多来自东盟国家的作品。
对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感兴趣的不只是参展的艺术家们,还有不少专程赶来的自来水(消费者因为自身喜爱,自发的为某电影、某产品进行宣传造势,这样的一群人就叫做自来水),“第一届双年展开的时候我就去看过,去了很多次,就为了能细细品味,所以今年又开展,必须得来啊!”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记者也听到有观众在观展的时候将首届双年展中的一些作品和现场的作品进行比较、讨论,也是相当专业。
解读 多看,看看就懂了
本届展览设两个分会场,无论是绘画和雕塑等架上艺术,还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及行为艺术,都显得十分“高大上”。而不少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前,与感兴趣和有疑问的观众进行探讨和交流。
作品《海拔-1947》的作者是来自云南的普耘。“这是一个行为艺术,只是它被纪录在这几十米的照片上了,所以会让人有些懵懂。”普耘告诉记者,1947是云南小马塘村的海拔高度,也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将这样一条实际上不存在的海拔1947米的“线”,画在了他家乡的小村庄上——在这样一条等高线上,大树、小草、庄稼、悬崖、城市,还有人,各种各样的事物可以并置而又不相遇。当观众在长长的照片里,看到一条白线把小村庄里的一切串联了起来,那种感觉非常奇妙。而在普耘的说明之下,不少观众甚至都觉得,这艺术“好像在我们村里,也能实现啊”。
而说到艺术“双年展”等展览,总有应该如何观看如何理解问题。今年的双年展上,当代著名艺术家朱久洋对此回应说,“对于当代艺术,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去多看,多了解,也不要说我对它不理解,就不去了解,这是一个启蒙的过程,慢慢地大家就会更关注了。”广西艺术家尹天石则告诉记者,对于同一件作品,根据个人的知识和阅历会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看法,“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是不会和观众交流的,我希望让他们自己去领悟。”
策展人杜曦云则表示,看双年展不仅仅是看美不美这么简单,其实是一件特别烧脑的事情,“当代艺术,就是要你进行思考的!”
展望 希望不再是猎奇的眼光
这次双年展上,有4名本土艺术家参展,从参展比例来说,本土力量占五分之二。“比如黄柱、比如尹天石,他们都通过中国-东盟双年展,已经走出去,还有了不少成绩。”在独立策展人罗荃看来,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能成为本土艺术家的培土,让他们得到成长,是件很好的事。
罗荃告诉记者,再次举办双年展更多地选择了一些跨界艺术家,“他们中的不少人,既做行为艺术,也画画、做雕塑,这种跨界会更有意思。”而两年之后,这位策展人希望观众在一种看新鲜的心态有所改变,“到了这第二届,我希望他们不再以猎奇的眼光来看展,能把它当成平常日子里的一件平常事,就好了!”
据了解,在双年展间隔的两年时间里,罗荃经常可以在邕城的各大型购物场所进行艺术展示,“一直在做艺术的播种,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就会有看到效果。”
发布时间:2015-12-28
分类:最新动态